Skip to content

体制内高等教育的崩溃,不知为何亦不知何为的公选课即为一例

学分边际效用递减

只有对于想要出国的人来说,总绩点才是重要的。不断地上公选课,也许不仅仅是兴趣爱好广泛,也是想要一个好看的成绩单。

为何一门选修课的考核可以很难?对于选课的同学来说,同样存在绩点-时间的边际效用递减。当付出的时间超过某个阈值时,在这门公选课上再付出时间所获得高绩点的代价就高于在其他课上获得高绩点的代价了。

希望这样的结果是普遍的公选课难度下调而不是普遍的公共课和专业课难度上调。

公选课和专业课和旁听

据说吉大有不能选本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的限制。不过我还是能见到不少选修本专业的大一新生们,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金融衍生品实践的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暗戳戳大骂经济学院的新生,声明这门课是为来自其他学院的并且具有一定金融知识的同学开设的。学生分布是一半是经济学院新生,一半是来自数学、物理、化学、计科、法学院的大二大三同学。实际上门槛是大学里基本的学习能力————起码要学会理解老师在说什么。毫无疑问,这是个语言学问题。

真的想要追寻自己的爱好,不如去找课旁听。文学院给考古学院开设的古代汉语课是很有意思的。

能够学习到什么?

实际上,公选课真正的矛盾之处在于,它根本不期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任何东西。如果说,专业课好歹还有习题课来弥补,那末其他公共课和必修课和选修课无非是带领大家熟悉一下课程的话语体系,以辅助大家自学。

作为大学生,利用谷歌和知网学习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

Last updated:

苏ICP备202303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