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的四大 Component 框架,是完全基于 OOP 而实现的,从设计而言,是遥遥领先的。iOS 的架构设计,无非承 Unix 之祖制,就是现在,在 Linux 上大行其道的 Container,也快和 Android App 差不多了,各种空间隔离,不过还没上字节码;iOS 的后台机制,无非是守护进程罢了。
所谓 OOP,其对于对象的抽象,是作为一种回调而不断存在的。写过 Java 的人都知道,最讨厌的是叠床架屋的继承,而 OOP 的强大威力也在于此。Android Component 的各种基类函数,所实现的是生命周期的功能;这样,通过继承基类,一个 App 的大小组件,生命周期,完全被 System 所掌控了。
而 iOS,或者说,XNU 内核;Apple 的 OS 的设计都极其拧巴,底层是先进的 XNU,微内核,消息传递机制,内核地址空间与用户地址空间完全隔离;上面跑的系统组件,WindowManager 之流,姑且用活着的软件才会有bug的理论予以辩护;而 BSD API 和 Mac Catalyst 仿佛两个世界,至于 Metal API 和 OpenGL 或者 Vulkan 比起来仿佛硅基生物与碳基生物的差异。在这里不得不赞扬 Windows NT,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在 2000 年左右就设计完全的现代内核,时至今日,也只需要修修补补;Apple OS 的历史包袱毫无疑问比 Window 多得多。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iOS 的墓碑机制是多么名不副实:所谓墓碑,据说是保存应用暂停时状态的句柄,然而 App 会复活,所以叫避孕套还差不多,反正都是睡觉时用睡完就扔的;然而且慢!我们应该在操作系统理论中学过,保存应用状态的东西叫什么呢?叫进程控制块!这样来看墓碑和 PCB/TCB 又有什么区别呢?操作系统应该起到的封装作用又到哪里去了呢?微内核所谓的优势,“机制与策略相分离”哪里分离了呢?
如果让我来设计的话,在 macOS 的基础上,作为二进制文件而存在的应用程序,已经先天地失去由操作系统管理生命周期的可能性了;那么,应该仿照 native UI 程序,实现进程隔离;参照今日的 systemd 或者 launchd,实现由系统管理的启动和运行配置文件,来控制服务的启停。这样是用数据控制生命周期,和 Android 编程控制生命周期相比就不分优劣了。
实际上今日的现代 Apple 平台统一编程工具,Swift UI,在本质上和 Android Jetpack 已经殊途同归了;都是响应式的 UI 框架,利用 Effect 更新数据界面;Swift 的 App 也写有生命周期回调。
至于 Android 平台的后台机制,或者说极客们控制后台程序的方法,一则拦截启动,二则调度。拦截启动,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要么在IFW上拦截,要么通过譬如Knox API 禁用组件。调度就有不同的说法了:Service 是正在运行,还是在内存中被挂起,还是缓存到虚拟内存中,还是完全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有 Process 和 Application,一共三个层级。不同的调度软件纷纷起不同的名字,什么乖巧啦,什么冻结啦,什么同步啦,真是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实在是标致极了。
正在用Thanox。应该说,UI 设计是满分的;除此之外,功能划分地比较清晰。然而真正有效的、长效的办法,是把这样的机制合并入 AOSP;Android 的魅力正是在于细粒度地控制自己的设备,我们也需要这样。试看今日之城中,究是谁家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