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幻梦千年觉,人生永叹万古愁
2080 words
11 min read
非常好的编剧;非常糟糕的导演;极其一般的原画,考虑到国创,也算还行。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本来没有想到《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动画片。如果让我来总结概括,那就是:非常好的编剧;非常糟糕的导演;极其一般的原画,考虑到国创,也算还行。要是还有什么感想,祖先的诗歌真是瑰丽,即使放在一部烂片里也能脱颖而出。
也许有人在片中读出了隐藏在大唐繁华之下的体制问题。不过,我想这主要还是谈论的是,人生境遇。为什么我们看到高适会感到共鸣?李白仿佛是我们生活中都会有的那个人,那个顺风顺水、站在云端的榜样式人物。最令人感动的是高适在长安街头的心境,那种边郡小子在见识了繁华之后的自我检讨,感慨于自己才疏学浅,感慨于长安人才济济,永远不缺比自己牛的人;这种心情,我似乎最近也时常体验到。不过,当高适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李白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诗赋才能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当李白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高适已经从知道自己不知道,走向知道自己知道了。
立志报国而科举无门,边塞也是一条报国之路。于是高适去投张守珪,然后又去投自己祖先的门生故吏哥舒翰。哥舒翰失守潼关后又去寻皇帝,玄宗身边恰好缺少人才,于是高适马上被任命为节度使的封疆大吏。安史之乱后,又被调到西川,平定了吐蕃之乱,拯救了长安,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愿。也许我写得太过平淡,但影片真的就是这么制作的;毫无情感逻辑,也没有情节线索。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正统的儒家晋身之路。高适始终注重现实的功业,面对战争的失败,将其归咎为主将的不体恤士兵,也就是将领的个人道德水平;这当然是符合传统儒家观念,但并不有效。现在我们知道,从本质上玄宗的依赖蕃将开边的决策本身就有问题;在这样的议题中,李林甫的改革府兵制才是解决方法。也许高适不知道;也许高适知道,但不敢说。总之,高适就这么“穷且益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与片中装疯卖傻、“双相情感障碍”的李白不同。
还是让我们回归史实。李白与高适相逢,与其冶游之处,不是在江陵,而是在金陵;正是在金陵,李白写下了与崔浩《黄鹤楼》相媲美的《凤凰台》。而大唐帝国当时大部分时期的首都,不是长安,而是洛阳;高适和李白,以及贺知章、岑参、卢照邻、王维、杜甫,“饮中八仙”、“河岳英灵”,也正是在洛阳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最令人惋惜的是,即使真的被重用了,高适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军事才能。《新唐书·高适传》论其“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这就是另一个问题:如果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又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壮志凌云?
一个通常的说法是一个人一定有自己的才能,只不过在不同方面。然而这也不过是当代社会的政治正确。在利出一孔的唐朝,能做多大的官也就是一个人的全部个人价值。即使在当代,功利性的人生价值判断也不过是加上了一条能赚多少钱,这一点也许甚至不如唐人的价值取向。片中只是赞扬高适是“唐代诗人中最为显赫者”,而没有揭示:要是高适也像李白,矢志仕途而不得,又会如何?
我们高中时不知做过多少“怀才不遇诗”,我当时就想也许作者是真的没有才。现在想来那里是怀才不遇呢?是人生迷茫罢了!是碰壁后不知道去做什么的迷茫。也许确实“诗合为不平而鸣”。其实高适并不是唐代诗人中最为显赫的;制作人这样说只能暴露自己不学无术,不知道张九龄、张说、苏颋、李益;“本朝人人能习诗”,诗人只不过是他们的一重身份罢了。但是,古今诗文中却很少有“即使人微言轻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的诗歌;换而言之,虽然孔老二总是强调做官是为人民服务,但诗人们都只是觉得做多大的官就有多大的人生价值。陶潜诗近乎自暴自弃,岑参、杜甫只是抱怨,白居易是高高在上的怜悯。思来想去,有唐一代,只有韩愈能“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其他人最多高适算半个。他们都不觉得做官是真的有意义的,何其讽刺!
然而,即使是只想做官,也有不同的方式,所谓得之以正。我一直相信“文以载道,武以安邦”,高适恰好同时符合了这两点的。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的时候特意提到收录标准是风骨,我想,李白以诗文媚上取官,又以“云想衣裳花想容”丢官,也称得上风骨么?而高适,乃至于杜甫,他们的诗文是确有风骨的,他们的人也是确有风骨的。
这里就终于要谈到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前的中国历史,从汉代到唐代,是不断上升、朝气蓬勃的;以后的宋、元、明、清,也许确有进步,也不过是“历史决定论的贫乏”。
一个国家是需要一种认同才能维系的。所谓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哪怕是受降城上的戍军,只要一想起洛阳“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面对吐蕃也会骄傲地挺起胸膛。一旦刀兵齐举,百万貔貅,这种认同就会转瞬即逝。这就是为什么人常说,大唐的崩溃更像是苏联解体。在这种前提下,社会治理者(用这个词语来代替”官“)也就不会认为自己的治理是有价值的了。
如果说本片有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恐怕只有将进酒的镜头演绎。是在片中可怜的李白获得道篆(我从来不记得读过受戒需要这样邪教般的仪式)后,至交好友们在河边狂饮达旦的集体梦境。动画电影才能表现这超凡脱俗的瑰丽的世界,奔涌涛涛的银河,庄严高耸的天上门户,遮天蔽日的大鹏;这才是谪仙人的世界。荒诞性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也大概就是诗歌写作和传承的意义:在生命的荒诞与虚无之外,分享自己的孤独,寻求一个安慰。
我想《兰亭集序》里王羲之写的,就是《将进酒》里的万古愁,也是千年来历代文人的共同感怀: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最后,推荐下张大春写的《大唐李白》。我想我的文风大概受到张大春的影响;他比我更加旁逸斜出。